2023年,零售行业似乎与不确定性、迷茫等关键词挂钩,其背后引发的竞争更是“惨烈”。行业内部,进入衰退期的传统大卖场已成昨日黄花,超市入局者困于线下客流加速流失,便利店业态全面下沉,新零售代表流量获取难度日益升级,如何穿越周期、找到应对未来的确定性,成为了所有参与者不断思考的问题。
虽艰难前行,但仍有机遇。过去一年,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整个零售行业、自有品牌比重逐渐提升、即时零售成为新的增长点,本地生活重要层级不断上升......第四次未来零售革命的号角已然吹响。
我们认为,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,变动性或许能够成为零售商可以唯一抓住的变量。以此为基石,各大企业也在不断加速迭代自我,应对外部冲击。随着更多新技术元素的介入,零售赛道的挑战也将持续升级。
如何应对未来的新变革?《零售圈》认为,只有全面回顾复盘,才能找到问题所在,从而更好地向上发展。基于此,我们将过去一年行业内部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,并整理出十大关键词,分别为“商超迷途、折扣零售、下沉市场、即时零售、零食激战、会员消费、争议预制菜、AI零售、数字零售、重仓生鲜、情绪消费”,以此来勾画出2023年的零售行业变革。
与往年一样,2023年的传统超市业态依旧处于低迷状态。据了解,在2023年上半年,13家超市上市企业中共有322家超市闭店,如果算上家乐福超市,2023年上半年则至少有428家超市关店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,自2017年开始,国内超市门店数量便持续下降,从最高的38554家下降到了24082家,降幅高达37.5%。其中大型连锁商超门店减少速度更快,从2012年的11947家,下降到了2020年的5340家,降幅超过55%。
门店数下滑的同时,业态销售规模也在下降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3年上半年,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7588亿元。其中,网上零售额71621亿元,同比增长13.1%。在各类零售业态中,便利店、专业店、品牌专卖店和百货店的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了8.2%、5.4%、4.6%和9.8%,而超市的零售额则同比下降了0.4%。
此外,从13家超市上市企业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来看,2023年上半年除中百、红旗、黄商、国光4家企业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外,其他9家企业均出现了营收或净利的下滑,占比超六成。也因如此,近几年在超市业态持续式微之下,有人曾预测,传统超市的寿命将剩下不到五年时间。
折扣零售,即以低于其他零售渠道同类商品的价格销售商品的零售业态,一般包括硬折扣与软折扣,其核心是低价,本质则是效率。
在我国折扣零售行业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价格、品类、门店规模、业态创新等方面不断进化,先后诞生奥莱、品牌特卖、仓储会员店、低价商品店、量贩零食店、折扣生鲜店等模式。追求在有限SKU的条件通过硬折扣或软折扣方式降低产品价格。
在市场规模上,以零食店为例,据新经销数据,2022年我国全国零食折扣店数量在8000-10000家之间,营收规模在300亿左右。预计到2023年底,门店数会达到2.2-2.5万家,销售规模达700-800亿元,增速较2022年高达133%-166%。
从长远来看,折扣零售是一门可以长期发展的生意,商业模式也已经在很多国家被印证。但是从国内近两年的发展来看,其并不是一门容易做的生意。
《零售圈》了解到,从2022年开始,一些创业公司如繁荣集市和本宫零食创研社,就因为种种原因相继退出了市场,多个品牌的临期折扣店如嗨特购、好特卖,也在部分城市经历了关店潮。2023年,截止6月底,嗨特购和好特卖也都各自关闭了9家门店。
“下沉”不可避免的成为了2023年的主要关键词。通常,我们所指的“下沉市场”一般指代的是三线以下城市及农村乡镇地区市场,范围大且分散是这一市场的基本特征。随着电商平台逐渐崛起,下沉市场也成为了各大互联网企业的主攻市场。
自2015年起,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涌入三、四、五线乃至十八线城镇,进一步打开了下沉市场的增长闸门。此后多个电商平台逐渐扩大用户群体,将这一消费圈层纳入目标用户。对比一线城市,下沉市场“天花板”尚未触达,作为我国人口基数最大、覆盖面积最广、增长潜力最强的消费市场之一,这一区域存在更庞大的可挖掘空间。毕竟一线城市消费之处越来越谨慎,依然买入了存量时代。
除电商平台外,各大原本专注一、二线城市的零售品牌纷纷下沉,进入县域乡镇市场,例如星巴克、喜茶等等。以喜茶为例,新增门店多集中于三四五线,与当地品牌同分一杯羹;星巴克也已进入包括黑龙江佳木斯、四川广安、陕西安康,湖南吉首、山西阳泉、江西萍乡等四五线城市。
一方面,消费者认知逐步提高,另一方面,县域经济快速发展,促使各大品牌将目光聚焦于这一蓝海市场,面对充满想象力的下沉区域,零售商也不得不将“身段”放下,主动与当地用户产生更多连接。
《零售圈》认为,有一点仍需注意的是,一二线城市用户群与下沉市场用户群存在大量结构性差异,用户消费观、需求心理、行为模式都需要重新认识。因此,即便下沉市场拥有较大发展空间及增长潜力,各大零售参与者仍然需要适时调整策略,以便更精准的契合消费需求。
如果大家有所关注,那么一定会对“即时零售”这一关键词不陌生,何为即时零售?简而言之,是以即时配送体系为基础的高时效性到家消费业态,它属于典型的零售新业态和消费新模式,主要因用户应急性需求而崛起。
区别于长尾、小众等应急需求,当下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急剧变化,并对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,例如能否送货上门、能否在半小时内送达、能否囊括更多的品牌以供选择等等。在这样的需求推动下,各大互联网巨头不得不将即时零售放到更高一级的战略地位,这之中不乏美团、抖音、小红书,热闹程度堪比数年前的百团大战。
例如,美团近年来加速即时零售层面商业化变现,将资源比重倾斜于到店层面、下调佣金、增加直播售卖团购产品、推出神券节等,从商家端及用户端加大布局力度;抖音成立旅游公司布局酒旅业务,或与美团正面迎战;小红书也已开设本地生活官方账号“土拨薯”,并上线团购功能;拼多多除自身APP加入本地生活入口外,旗下快团团也已上线囊括餐饮、休闲等不同品类商品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入局,即时零售领域赛事愈演愈烈。此外,政策层面,无论是“15分钟生活圈”的推进,亦或是被《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措施》中反复提及,即时零售的重要性都变得不言而喻。作为将零售业整个上下游产业链深度串联在一起的重要一环,即时零售一端为消费者,另一端为线下门店,中间则是日益完善的履约体系及仓储网点。未来,谁能够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,谁将成为新的“即时零售之王”。
零食赛道在2023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一大关键词,由此引发的全方位竞争也让人难以忽视。在梳理过去一年零食品类重要事件时,《零售圈》注意到,当前的赛道格局主要集中在零食专营门店、零食折扣门店、现制零食三大业态。此外,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了高度同业竞争期,主要体现在门店规模、布局密度、供应链端几大层面。
零食专营门店主要为良品铺子、三只松鼠、来伊份等自有生产型,店内首要售卖自有品牌零食,且门店体验逐渐优化,日前良品铺子开设国王店,将线下消费不断升级,来伊份则在门店引入自有咖啡品牌,试图构建第二增长曲线。
零食折扣店,作为小业态连锁的补充业态,近两年高速发展,在2023年进入发展巅峰,从七雄争霸到三国杀,其发展过程像极了当年的大卖场、便利店、新茶饮等业态演变。如今,零食很忙及赵一鸣零食合并,万辰集团旗下4大零食品牌合并为好想来,良品铺子推出零食折扣品牌零食顽家,三只松鼠开设社区零食店等等都让零食折扣赛道的竞争愈加激烈。
鲜制零食作为三大业态之一也不容忽视,其中薛记炒货、熊猫沫沫等品牌以炒货品类为切入口,为消费者提供了区别于专营零食及折扣零食截然不同的更加新鲜、更加美味的零食产品。然而,对比以上两者,鲜制零食尚未大面积崛起,未来还有待更多发展。
整体看来,未来,零食赛道从模式之争、区域之争、规模之争、资本之争到品牌之争,是不可避免的,最终将会进入大鱼吃小鱼,全国品牌并购区域品牌的常态化发展状态之中。
“存量竞争”时代,付费会员正成为诸多零售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契机。此前,艾瑞咨询发布的相关报告中也指出,零售业将迎来付费会员时代。
线上平台,以京东为例,自2015年10月上线PLUS会员以来,会员人数节节攀升。数据显示,截止2022年底,京东PLUS会员在籍会员人数达3400万。这意味着,每17位京东用户中,就有一个是京东PLUS会员,已成为了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付费会员体系。
线下企业,以仓储会员超市为例,据艾媒咨询数据,2012-2022年中国仓储会员超市行业市场规模始终保持在200亿元以上,2022年同比增长10.1%,市场规模达335.0亿元,预计2024年将达387.8亿元。
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之下,除了开市客、山姆等国外会员店品牌继续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布局外,多个本土零售品牌如盒马、家家悦、高鑫零售、Fudi等也都进入了这一赛道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国内现存的仓储会员店品牌至少有11家,门店数量超过150家。
近年来,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迅速扩容,预制菜驶入快车道,热度飙升。2023年2月,预制菜还被首次写入了“中央一号文件”,文件中明确提到要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,提升净菜、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与规范化水平,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。而随着热度的上升,市场上有关预制菜的争议也一直不断。2023年10月,还因食品安全、添加剂、进婚宴、进校园等事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不过,争议之下,预制菜也依然在加快发展。
规模上,据艾媒咨询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3469亿元,2022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4196亿元,预计2023年将突破5100亿元,2025年突破8000亿元,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720亿元。
融资上,据《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》数据显示,仅2021年到2022年3月,预制菜领域就发生了40余起融资项目,以亿元级为单位的大额融资也屡见不鲜,厚生、红杉、高瓴、IDG等头部资本也相继加码这一赛道。
政策上,《零售圈》了解到,有不少地方政府都将预制菜作为食品产业升级的“新赛道”加以支持。如在去年3月,广东省就发布了国内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《关于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》,随后河南省、湖南省、福建省等省份也纷纷发布文件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。
2023年,AI浪潮席卷全球,零售行业作为一大粒子自然深受其影响。在资本助推下,AI应用场景快速延伸,促使零售行业人货场实现全链升级。
电商层面,以阿里为例,在新的领导团队带领下,AI逐渐成为整个阿里关键词。此前,阿里对内发布淘天大模型产品“星辰”,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的AI团队已超百人。马云也在内网发声,称未来是刚刚开始的“AI电商时代”。
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企业,沃尔玛也投入大量资金至人工智能应用场景,以提高供应链效率。此前,沃尔玛宣布在未来五年,约65%的商店将采用自动化服务。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,沃尔玛也已将对话式人工智能嵌入购物场景之中,以缩短顾客决策时间、提升购物效率。
快消品层面,以星巴克为例,已出资2.22亿在中国成立AI公司,业务范围涵盖软件开发、软件销售、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、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等,旨在加强品牌在中国的技术和数字化发展步伐。可口可乐作为快消品巨头之一,此前也与全球创意平台“乐创无界”推出首款联合人工智能(AI)打造的无糖可口可乐“未来3000年”。雀巢也已经把“生成式AI”人工智能NesGPT引入中国办公室,用于日常工作方面。
便利店业态层面,7-Eleven宣布2024年起将在日本市场大规模引入生成式AI,主要用于分析数据、策划新产品、生成广告素材等用途。目前,711日本市场大约9000名员工已经开始频繁使用相关AI系统,以节省商品上市时间。
由此可见,AI技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,成为了各大零售商着重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,与此同时,新的革命随之展开,长远来看,AI浪潮将为零售行业带来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,而谁能够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性和优质服务,谁将占据更多有利位置。
回顾生鲜品类在2023年的发展历程,可以看到,各大零售商又重新将目光投掷回这一赛道之中。
2023年以来,生鲜行业一改往日阴霾色彩,在生鲜电商行业重燃希望的市场背景下,阿里、美团、京东等电商巨头也重新入局。《零售圈》了解到,2023年年初京东上线京东买菜,之后还重启前置仓模式;美团买菜也于2023年年初重启扩张计划,目前已在武汉、廊坊、苏州等二线城市部分地区开拓新业务,并于12月1日升级为小象超市。淘宝买菜此前也在上海招聘地推(BD),负责淘菜菜团长的开发及推广。
目前,市场上大的生鲜电商平台主要为京东买菜、淘宝买菜、美团买菜、多多买菜、叮咚买菜等。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,中国线上买菜平台2017年市场规模1403亿元,2017年至2021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35%,保守预计2026年将会达到10449亿元。
过去几年,生鲜电商赛道一直走的是烧钱跑马圈地的模式,一旦补贴力度减小,用户随即就会回归线下商超等传统渠道。因此,如何持续“挣钱”成为了生鲜电商行业的老大难问题。如今,随着生鲜电商再次被重仓,《零售圈》认为,新一轮的竞争焦点,也必将从价格转向品质。一方面,随着市场不断规范,价格战不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。另一方面,消费升级促使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商品的品质。与此同时,过去三年,消费者行为习惯被一次次重塑。直播电商的兴起冲击着传统货架电商的基本盘,也为更多冲动消费埋下伏笔。综上所述,买菜作为平价消费、刚需消费的代表,能够为流量焦虑的电商平台们带去宝贵的打开次数、订单流水。
整体来看,虽然前有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的落败,在电商巨头的纷纷入局下,这一赛道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。
回顾2023年的文旅市场,亮点层出不穷。大学生带火的特种兵式旅游,年轻人中意的寺庙游,万人空巷的村BA村超,再到悄然走红的Citywalk、围炉煮茶、淄博烧烤、反向旅游等,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看点与机遇。实际上,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背后,我们都可以用同一个词概括,即情绪消费。
情绪消费是以消费者的情感为主导的一种消费行为。寺庙游目的是情绪宣泄,村BA村超主打情绪共鸣,City walk、反向旅游则重视情绪治愈,围炉煮茶、淄博赶烤火爆来源于情绪释放。可以看到,在当下的年轻消费群体中,“情绪”已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消费动力,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,还重塑了旅行方式。
比如2023年流行起的寺庙游,北京雍和宫、杭州灵隐寺、西安广仁寺等,门口都少不了年轻人大排长龙的身影,手串一类的纪念品还被他们买到了限购。再比如淄博烧烤,随着其热度的持续升高,不仅带动了周边消费,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数据显示,2023年第一季度,青岛啤酒营收同比增加16.27%至107.06亿元,首次一季度突破百亿大关。
毋庸置疑,在这样的趋势下,瞄准情绪价值,讲出好故事,获得消费者的认同,也将是一些企业今后所要探索的重点。